温暖如虹
尚未
一
董新瑞是在姥姥家长大的。小时候的她,像姥姥家门前那块自留地里的蒲公英,沐浴着春的温暖,拥抱着风的自由,感受着天地的广阔——姥爷姥姥、父亲母亲两辈人,皆勤劳能干,且占据着“地利”优势,令董新瑞不必为物质生活而烦恼,得以舒展地长大,养成了乐观、自信、飒爽、敢闯敢干的性格。“地利”,当然不是随便说说。董新瑞的家乡,前有“一去兮不复还”的猛士荆轲,后有保家卫国勇跳悬崖的“狼牙山五壮士”……诸多英雄豪杰,使其以“义”“勇”驰名天下。这就是河北易县。董新瑞姥姥家所在的村子,叫梁格庄,位于易县县城西北方向约十公里处,是个有着两三千人口的大村。村子大,倒也没啥稀奇,在易县,这样的村子有很多。说梁格庄占据“地利”,在于其具体位置。该村位于永宁山下,是个乾坤聚秀之地、阴阳汇合之所,更是龙穴砂水、无美不收的“风水宝地”——清西陵就在它的旁边。姥姥是个勤快人,喜欢孩子,瞅着屋里屋外哪儿都是娃娃们的身影,她就高兴得合不拢嘴。姥姥还有两大爱好,潜移默化中影响了董新瑞,且是深入骨髓的,以至多年以后,她回头看时,发现自己其实有两位母亲。姥姥对她的影响似乎更深。姥姥特别爱照相。改革开放后,姥爷带着一帮徒弟在外搞建筑,赚了一些钱,家里盖起二层小楼,在梁格庄引领民居风尚好长时间。家里生活宽裕,姥姥要么把照相师傅请家里来,要么带家人去照相馆,反正就是爱拍照,还全是带彩的。姥姥还重视过节。清明、端午、中秋……尤其春节,过了腊月二十三,姥姥就开始忙了,扫房子、粉刷墙、蒸馒头——最让董新瑞感兴趣的,是太姥姥和姥姥一起编织的小流苏、中国结等小物件,像一簇簇红彤彤的火苗,将家里角角落落点缀得暖洋洋、喜洋洋的。每当这时,董新瑞总会围在姥姥们身边打转儿。渐渐地,结绳技艺一丝一缕地编进了她的内心深处。环境宽松,令董新瑞兴趣广泛。要自然,姥姥家周围都是,冬有皑皑雪,春有五色花,夏有易水河,秋有漫山果;要人文,姥姥家西南方向没多远,就是梁格庄天主教堂,虽说早已废弃,但里面残留的油漆彩画以及尚存的一些小物件,仍以其精美、独特陶冶了她;若再说到雕梁画栋的清西陵,那里面的底蕴,对董新瑞的影响就更深厚了。美的种子,早已种进小姑娘的心田。人这一生,会在心里种下很多种子,究竟哪一颗能萌发长大、开花结果,却是件说不准的事儿。二
坡上,山杏花开花又落;南坡下,白杨叶绿叶又黄。仿佛只是一阵风吹过,董新瑞就长成了大姑娘。三
到了2010年,一个新的机会又降临董新瑞身边。赵铁城认识一位大哥,在海淀区五道口某商城有个店铺,如今妻子想做电商,想把店转让。赵铁城第一时间想到了董新瑞。这是个紧邻大学的商城,店铺位于四层,有三平方米多点,不大。董新瑞一眼就相中了。“这里客流量大,肯定行!”望着丈夫,她的眸子里亮晶晶的。北京寸土寸金,盘个店可没那么容易,小两口几乎把所有积蓄都投了进去,又增加了玉石珠子、文玩配件等商品。这年春节,两个恋家的年轻人,两个渴望衣锦还乡的年轻人,平生第一次在异地过的年。为了增加收入,过年那几天,董新瑞照常营业。不过,令她失望的是,春节期间,人们大都返乡了,商城门可罗雀,她白白耗了几天。春节过后,董新瑞开始白天在实体店,晚上摆地摊。为了新生活,她豁出去了。董新瑞发现,相比较实体店,地摊更具有优势。与顾客交流更能拉近距离,能留住回头客,还没有房租等杂七杂八费用。每天与珍珠、玉石等为伴,与喜欢这些饰品的人打交道,董新瑞感觉日子过得蛮充实。也就在这个过程,尘封在她记忆深处的那项技艺苏醒了——满族结绳技艺。在梁格庄,这是一辈辈传承下来的民间技艺,像过年吃饺子、端午包粽子,司空见惯了的,没什么特殊。只是,当董新瑞真正深入了解这门技艺后,才发现“结绳技艺”并不简单。它甚至是民族融合的一个侧影。而结绳文化,可追溯到五千多年前先祖们的“结绳记事”……清代,满族服饰特色鲜明,满族女子多精于结艺,用于纽扣、腰佩或传统发饰装点。这一技艺随着满族人迁入易县,开始在清西陵一带流传开来,成为百姓生活中的点缀,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,并形成独特的“结绳技艺”。董新瑞能掌握这门技艺,是来自家庭的熏陶,是以母女传承的方式学得。细细算来,到她这一辈,该是第五代传人。如今,她开始摆摊卖珍珠、玉石饰品,少不了要编个手链、项链啥的,曾经的记忆与技艺同时“解封”,为她赢得不少回头客。但直到这时,她还没有意识到这其中所蕴含的商业价值,直到那位大姐的出现。是个傍晚,已经有些擦黑,北京的街头人来人往,热闹程度比白天更甚。董新瑞守着珍珠饰品摊子,一边预估今晚的收入,一边慢悠悠用专用线穿着散珠儿。这时,一位曾光顾过她摊位的大姐,从远处朝这里快步走来。“姑娘,我这个项链,绳子旧了,能不能帮我编条新绳子?”到了近前,大姐笑着问。“没问题啊。”董新瑞接过来看了看,“不过,这需要费点工夫,今晚我回去细细编了,明晚给您行吗?”“可以。”大姐爽快应道。董新瑞心中一股暖流淌过。这条珍珠项链,算不上特别贵重,但也值些钱的,大姐如此放心地交给她,她当然要认真对待。再说了,她喜欢结绳的过程,像在编织一道道绕于手腕、脖颈上的彩虹,过程美好,成品漂亮,是个赏心悦目的事儿。第二天,因给人家编了条穿珍珠的彩绳,就收入25元手工费,这件事,让董新瑞陷入了思考。夜里,躺在床上,她迟迟未能睡去。地下室憋闷、潮湿,空气中像漂浮着发酵粉,使这种难以入睡的情绪愈加膨胀。哦,一条小小的彩绳,竟会让大姐那么高兴?原来,咱一直守着个金饭碗却不自知啊!四
董新瑞调整了经营理念。仍以销售珍珠、玉石、文玩为主,但开始搭配更多的结绳,也不贵,5元、10元的都有,很受顾客喜欢。如此这般,董新瑞凭借这些“小物件”,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,一分一厘地积累,到了2015年,又做起了电商,店铺也迅速扩大到了5个。量变达到质变,董新瑞实现了梦寐以求的“财务自由”。而这时,一个新的想法渐渐占据了她的内心:自己算是小有所成了,可家乡还是贫困县,梁格庄的乡亲们,日子还不宽裕,那些远离清西陵景区、位于大山深处的小山村,物质条件更加缺乏……恋乡,就该和家乡一起奔向好日子。在北京打拼到2017年,董新瑞和她的“小瑞绳饰手作”,已成熟稳定,拥有一批熟练的结绳技艺老师,销售额蹭蹭涨。而这时,下定决心的董新瑞,却调转了航向,准备和丈夫一起返乡创业,带领家乡人共同致富。正是脱贫攻坚的关键期,董新瑞感恩家乡对自己的养育与呵护,她想为易县、为梁格庄做点实实在在的事。赵铁城再次坚定地与妻子站在了一起。谁承想,回到易县后,像连绵不绝的大山,困难铺天盖地朝董新瑞压过来。因公司迁址,原有的结绳技艺老师大多选择了离开,而梁格庄的父老以及附近村民,对董新瑞的事业还不甚了解,光是在招聘上就颇费周折。好不容易招来一些员工,素质又参差不齐,培训起来十分困难,导致生产缓慢,公司发展举步维艰。那段日子,董新瑞成了一台隧道盾构机,哪儿遇到阻碍,她就冲向哪里,硬生生掘出一条条通道……她和赵铁城咬紧牙关,既当工人,又当老师,搞培训、忙订单、跑销路,起早贪黑,常常一口热乎饭都吃不上。能帮忙的亲戚朋友,也都靠上前来。渐渐地,一批技术员工在梁格庄生产基地培养出来,结绳生产开始有序运转。董新瑞顺势而为,积极挖掘家乡传统文化底蕴,将清西陵一带的满族服饰、燕下都古风古韵等元素融到结绳产品中去,以其匠心独具、迥异风格、大气美观赢得了消费者喜爱,公司得以逐步壮大起来。董新瑞再次证明了自己。和家人过上好日子,并不是董新瑞夫妻返乡创业的终极目标。自2018年起,董新瑞就先后在易县全山庄、太平峪、小龙华等20个行政村,建起了结绳编织基地,与村里的贫困户签订加工回收协议,增加乡亲们的收入。她还通过公益授课、入户培训等多种形式,带动贫困人口、农村妇女、残障人员成为结绳能手,使大伙儿有了稳定收入。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董新瑞。更多的人喜欢上了结绳技艺,纷纷加入董新瑞的团队。公司附近的易水名苑小区,保洁大姐没事也做起了计件工,既不耽误本职工作,还能增加收入,两全其美。小区里的婶子大娘们,过去除了替儿女接送孩子上学外,只能凑在一起打麻将、打扑克,如今有了手工编织活儿,锻炼了手、眼、脑的配合,还有额外收入,高兴得很。2021年5月的一个傍晚,董新瑞回居住的易水名苑西区,远远地,看见休闲广场有六七个婶子大娘在扎堆忙碌,到了近前一看,原是在穿珠子、编结绳,一个个十分投入。见她过来,大家纷纷露出开心的笑。“这些都是从我那里领的活儿?”董新瑞笑问。“要不从哪儿领?”有大娘反问。大家都笑了。董新瑞笑得最开心,像喝了蜜水。是的,她有资格享受这种甜蜜。她为家乡带来了活力与财富,家乡也赋予了她荣誉与幸福。2021年,董新瑞荣获“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”称号;两年后,又荣登了2023年第四季度“中国好人榜”。荣誉,并非董新瑞的追求。她要的,是生活中那种实实在在的幸福。生活没有亏待她,在给予她磨砺之后,也把甜蜜结结实实地塞进了她的怀里——2018年,赵铁城和董新瑞有了大儿子;2020年,二儿子诞生;2023年2月,女儿来到了妈妈的怀抱。喜欢孩子的董新瑞,笑弯了眉眼。
作者
尚未
来源:河北文明网
编辑:袁杰
编审:贾冽